News

首份行业“双碳”人才洞察报告发布:一边“求贤若渴”,一边“求职无门”

来源: 作者: 2022-11-15 0
分享链接:

近日,由气候行动青年联盟CAYA策划的《“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

据悉,本次“双碳”主题的人才洞察报告,对超过百家行业单位进行深入调查、收集500余份有效问卷并深入分析逾千条岗位信息,详细解读了当前中国“双碳”人才供需差异,为求职者、雇主、高校、人力资源和培训机构各方,“碳”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方向。


碳咨询最受捧

《报告》发现,在碳管理、碳排放核算、碳市场交易、碳中和技术、“碳中和+”五大细分领域中,碳管理咨询的招聘需求最大,近2/3岗位在碳管理咨询业务领域招聘人才,折射出企业低碳转型的强烈需求。

据悉,碳管理的概念涵盖范围广阔,相关主体机构业务包括行业研究类、政策咨询类等;主要面对两类客户:一是有控排需求的企业,二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的省级或区域政府机构。前者包括为客户提供从规划到执行的相关服务,包括目标设定、碳足迹测算与分析、政策咨询、企业碳中和路径规划、项目落地及绿色金融等;后者则是为国家级和地方政府机构承担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区域碳核查、企业碳排放监管、碳定价机制与碳中和专项立法研究等角色。

相比之下,囊括了传播、软硬件开发、培训等多种业务的“碳中和 +”领域则相对小众。在企业进行碳中和相关项目统筹管理的岗位,约占 7.9%,以产品、市场、销售为主的其他类工作岗位约占3.9%。

通过对主流招聘网站碳相关岗位6个多月的持续追踪,《报告》采集近1400条岗位数据后发现,就受访者就业倾向而言,排在首位的是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其次是咨询与金融机构,这也从业务关联性方面印证了碳管理咨询和碳市场两个领域的求职热度。


薪酬红利

《报告》显示,碳管理咨询业务、中小型民营企业雇主是招聘市场最主流的雇主类型,而受热捧的碳管理行业面向新人开出的起薪平均已达万元,且各业务领域在薪酬福利方面也呈现不同的增长空间。

具体而言,“双碳”相关招聘岗位的平均薪酬为13.1-22.6千元/月,新人招聘的平均起薪已经达到了10-16.5千元/月。

而对于2-5年工作经历的中级从业者来说,碳市场交易、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的从业者平均收入最高可达到22千元/月以上。其中,根据雇主开出的薪酬区间,碳中和技术是薪资最高的领域,平均月薪可以达到近40千元。

“碳圈”人才的平均薪酬随招聘经验年限还有明显提升,据了解,有10年以上经验的从业者的平均薪酬上限可达30千元,碳中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最高,超过44千元。

行业新人的起薪也随学历总体呈正比: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平均起薪可达18.6-30.8千元/月。


哑铃结构

根据《报告》分析发现,“碳圈”从业情况总体呈现出“哑铃结构”:具有资深从业经验的低碳行业专家,和受碳中和风潮影响而加入“碳圈”的新人之间,缺少中等经验者的过渡,导致业务当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招聘市场需求显示的平均经验为3-6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哑铃结构”的断层状态。

在过往工作经验方面,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大多集中在3年以内, 占比达52%。而拥有5-10年和10年以上的资深工作经验的人比例较少,占比分别是13%和17%。

另一方面,行业火爆带来的“追风口就业”也成为人才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求职者在进入行业之前,缺乏行业资源,无法全面了解行业现状,缺乏明晰的成长路径。

从当前从业者的反馈来看,进入碳行业并不能保证良好的职业发展与未来薪资待遇。56.52%初级从业者提及薪资与能力不匹配,34.78%提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太少。


供需错配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应聘者技能与知识水平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报告》显示,据受访的负责招聘的人员回复,“缺乏中高级技能人才”、“应聘者能力类型与岗位不匹配”和“缺乏对口专业的应聘者”是当前三个招聘方最主要的困难。

而求职者的入行困难具体表现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与理解困难、岗位类型与工作地点不符合预期、担忧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不足等方面。

宏观上,行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人才存量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滞后,导致中高级人才和对口专业人才的缺乏。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前,碳相关从业者稳定保持在1万人左右。事实上,求职者看重行业风口,但对行业与岗位了解不充分,求职时不清楚岗位要求,产生认知差。

这一情况可能导致求职者对工作内容缺乏具体认识。例如问卷调查发现,求职者可能低估碳市场与碳金融、及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受访求职者认为,新能源相关政策、市场及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岗位知识,碳交易机制及碳金融次之,政策分析位居第三。

招聘管理者则认为,碳市场及碳金融知识最为重要,政策分析次之。


地域失衡

地域的错配也是《报告》调研的成果之一。碳相关职位在北京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在所有职位中占比高达 31.4%。广东省、上海的岗位数量紧随其后,相较其他省份遥遥领先。其中,广东省的职位绝大多数分布于广州和深圳。除北上广深外,四川、陕西、江苏、浙江等省份,大多数职位需求集中在省会城市。

四大一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区别。北京碳管理咨询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广州的碳市场交易类岗位排名第一。碳中和技术类岗位在广州和深圳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城市。而上海的“碳中和+”类岗位是其他城市的两倍以上,总体呈现出更加新颖、综合性强的特征。

可是在对于求职者的问卷调查中,求职意向地点基本呈现全国均匀分布,北上广深占比仅略高于其余城市。岗位的分布地点在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高度集聚,在其余省份的分布大幅减少。

工作地点和城市因素高居影响求职者选择的第二位,进而形成了地域上的供需失衡。

To Top